克赖斯特彻奇地震未能复制“零死亡”奇迹。
(图片提供:Tim Wimborne)
地震产生的破坏与震级有关,然而在本月22日袭击了新西兰南岛克赖斯特彻奇市的中等规模的地震却戏剧性地证明了,地震的破坏性绝非仅仅是震级那样简单。
22日发生的里氏6.3级的地震仅仅是2010年9月3日发生的里氏7.0级地震的余震,后者的破坏力是前者的11倍。被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称为“奇迹”的9月大地震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那一次的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市以西约50公里处。
但是22日发生的余震,其震中距离克赖斯特彻奇市中心仅有几公里之遥,并且与地表的距离也仅仅是上一次地震的一半。截至目前,此次地震已造成数十人死亡,近300人失踪,数百人受伤,上千名民众无家可归。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由于同地震断裂带很接近,因此在100万居民中,有1/3的人会感觉到地面的剧烈震颤。并且由于这次较小规模的地震是在中午发生的,有很多当地居民正聚集在那些大型建筑中,因此这些建筑一旦坍塌,将很有可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与此相比,去年9月的地震发生在清晨,当时人们大多还待在家中。
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浅源地震发生频率最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震源深度在7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为深源地震。同样震级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同,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
由于新西兰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为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政府一直注重推广低层轻型木结构的居民住宅。实践证明,这种建筑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抗震性能,倒塌后对人员的伤害较小。
事实上,去年9月地震中建筑物毁坏最严重的就是市中心的商业区。所幸地震发生时商业区人员稀少,大大减轻了人员伤亡情况。然而在那次地震中已受损的老建筑还未来得及修复又再次遭遇强震,因此在这次强震中被彻底摧毁。
(群芳 译自www.science.com,2月24日)
《科学时报》 (2011-2-25 A4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