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测地所 张赤军 郝晓光
为迎接奥运圣火与“女神第三”的两神相会,前不久一群登山运动员和记者们,正冒着高寒缺氧等险恶环境聚集和战斗在珠穆朗玛峰(珠峰)的北坡,他们在日以继夜地作积极准备。当前,全国人民期待着他们胜利登顶时刻已经到来,奥运圣火拜会女神的场景也将飞入我们的眼帘,人们将为之欢呼、激动和自豪!它象征伟大祖国的欣欣向荣、国泰民安,也展现着中国人民“世间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英雄气概。在这“两神”相遇的大喜时刻,顺便把“女神第三”的由来、她的高程和她的重力值在科考和珠峰高程测定中的作用,以及我们一些的工作在这里略加介绍。
一、珠穆朗玛峰的由来及其形成
珠穆朗玛峰被我国藏族人民发现已有很长的历史,在藏语中珠穆朗玛就是“女神第三”的音译,盖因当时在自然界中人们认为,除了天和人之外,珠峰就是至高无上的了,而奥运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古希腊神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将火种带到人间,因此这一圣火也可称神火,不几天“两神”即可相遇,它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与。早在1717年清康熙56年,在《皇舆地图》上就称它为朱母朗马阿林即汉语中的珠穆朗玛峰。并于1952年我国政府将之正式定名为珠穆朗玛峰,在尼泊尔则称之为萨伽玛塔峰,而在印度和一些西方国家又称之为埃佛勒斯峰,这是由于19世纪印度测量局为纪念原局长英人Everest而命名的。2005年我国利用近代方法精确测定了珠峰在基岩上的海拔(正高)为8844.43米。
亭亭玉立在喜马拉雅之颠的珠峰是该山脉的组成的一员,显然它的形成归结为该山系的形成,据地质工作者多年来的考察(包括登山家的参与)与分析,认为在中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它是由特提斯海演变而成,在中生代后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就形成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至今这一运动主要表现为挤压与隆升。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造山运动,地球科学家们众说不一,例如与板块运动、地幔对流、地球自转、内波作用、地壳均衡、异常地幔活动等等,不过现今流行和比较合理的说法仍起因于板块运动,并认为在一千多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总之关于它的其形成机理与构成模式,地学家们仍在探索研究之中。由于在同一个山系中,各处岩石的内力、组分和性质的不同,以及外力作用(风化、剥蚀、水解)的差异,就形成了该山系中的千奇百怪的山峰,珠峰就是其中之一的最高峰。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对GPS和相对绝对重力观测资料作了分析,认为珠峰(喜山)仍在升高之中。
二、重力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化及其作用
地面点的重力值不仅随纬度和高度而变,也受测点周围及地下物质分布的影响,因此,可利用这一影响探求地下矿藏和构造,因它与高程的变化紧密相联,所以在推求珠峰高程中少不了它。在地面测量重力的方法,有相对重力仪和绝对重力仪,目前它们的精度很高,可达数微伽,近年来中科院测地所科技人员,对GPS和相对绝对重力重复观测资料作了分析,认为珠峰(喜山)仍在升高,已经发现喜马拉雅在南北方向上以每年约20毫米的缩短和几到十几个毫米的上升,而1993-1996年GPS测的结果为每年上升4毫米左右。
在珠峰附近已作了三次的重力测量,在第一次1966-1968年测量中我们和其他同志共测了重力点近200个,作者当年用相对重力仪测量珠峰北坡重力的情景,其中最高测点的海拔为6565米,由此计算了那里的地壳厚度为55公里。在珠峰附近冰川的分布纵横交错,在西北坡5500米的西绒布冰川上,我们还测了一条重力剖面,借以探测冰川的厚度,经计算那里的冰川相对深度达150米。此外,还收集到那里的岩石标本33个,测得的密度2560-2880千克/米3之间,这些资料为计算珠峰高度地壳厚度提供了重要数据。第二次重力测量是在1975年,在珠峰北坡又增了一些测点,其中最高重力点的海拔为7790米,该点距珠峰仅有1.9千米,该观测是由一位解放军测绘战士所为,由于观测时脱去手套的时间稍长,以致一只手的手指全部冻伤致残。这次进行的重力测量(2005年左右)属于第三次,主要用途仍为计算珠峰高程所必须。
由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在地球重力场中进行,因此地面上的高程为重力场所制约,尽管用几何的方法(包括GPS在内)测出的高程是地面高程的主要部分,但是如果不考虑重力场的作用,将会引起水从低处往高处流的倾向,显然这没有实际意义,为此在高程测点和测线上需加测重力。重力在高程中的作用还表现在高程基准的构建上,这方面重力则起了主导作用,这些重力数据来自地面上的测量、航空重力测量、卫星测高、卫星重力等数据,高程基准,实际上是高程的起点,理论上是在大地水准面上。我国的起点是在青岛,但它与大地水准面还有一段差距,近几年已经有人对此加以研究。为了测量珠峰的海拔高,不仅从青岛到珠峰北坡,测量高程和重力,还要在北坡交会珠峰的测点上及其附近测量重力,以便计算那里的垂线偏差,此外还用四种方法推求了珠峰顶上(雪面)的重力值,该值为976970±7× (毫伽)。由于近代在物理大地测量中一般采用Molodensky理论,我国采用的高程也是正常高系统,因此还需把正常高换算为正高,这时珠峰的高程就是它的海拔(高)了,此时我们则采用了自已推导的转换公式(2005年在计算珠峰高程时已被采用),完成了上述目标。公式中不仅需要珠峰的布格异常,还需那里的重力的垂直梯度异常(它可引起2米的偏差),为此,我们则用那里的地形资料完成了上述正作。
三、在珠峰和喜马拉雅山重力均衡吗?
重力均衡和地壳均衡来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早在1854年英国两位测量与地质学家:普拉特和艾黎分别用地壳均衡的理论解释了以下不符的原因:喜马拉雅山南侧印度的一点上大地测量测得的垂线偏差为5.2″(由天文测得的经纬度与大地测量得到经纬度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