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第一阶段)研制建设验收总结评审会,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等30余家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参会。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为分系统承担单位受邀参加此次大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nternational GNSS Monitoring & Assessment System,缩写为iGMAS)是涵盖BDS、GPS、GLONASS、Galileo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监测评估综合服务平台。分析中心是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全球GNS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分析任务,其作用是充分利用全球GNSS数据资源,通过多种数据的联合处理,生成高精度的GNSS产品数据,为多学科研究及各种工程应用研究提供高精度的产品服务,同时支持大系统的试验评估。我国率先在国际上实施建立“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在国际上相关业内引起广泛关注,联合国下属机构(包括美国、欧洲),也已开始成立相应组织开展有关工作。
评审会专家组由孙家栋院士担任组长,沈荣骏、李济生、魏子卿、杨元喜、许厚泽、万卫星、李天初、刘经南、范本尧等十位院士及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评审组成员。在听取项目总结报告、质询并审查有关材料后,评审会专家组对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第一阶段)研制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对各分系统所取得多项国际突破和领先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评审会结束后,正式对通过验收的各分系统进行官方运维协议签署和授牌。测地所承担了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第一阶段)分析中心建设与运行维护任务及武汉跟踪站建设与运行维护任务。测地所GNSS创新学科团队在核心产品生成软件研制过程中,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GNSS数据处理技术,并融入测地所创新研究的站际分区法(DADS)、广义三角级数函数模型(GTSF)、全球电离层TEC格网建模方法(SHPTS)、GNSS卫星频间偏差精密确定方法(IGGDCB)、全球天顶对流层延迟模型(IGGtrop)、北斗卫星改进光压模型、GEO卫星定轨经验力参数优化配置方法、“多项式+周期项”钟差预报方法、抗差估计、拟准检定等新模型、新技术和新方法,自主研制了一套BDS/GPS/GLONASS/ GALILEO综合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自2014年4月底大系统联调以来,测地所利用上述软件平台持续提供了高精度卫星轨道、卫星及测站钟差、电离层延迟、差分码偏差、对流层延迟、地球定向参数、测站坐标、完好性等八大核心产品。在2014年7月至8月分析中心测试评估期间,测地所产品精度与稳定性较高,其中,北斗GEO卫星快速和最终轨道产品、北斗IGSO和MEO卫星最终轨道产品,以及GLONASS/GALILEO快速和最终轨道产品精度优势较为显著。测地所副所长、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倪四道作为分析中心承研及跟踪站承建单位代表签署了后期运行与维护协议,袁运斌研究员、彭碧波研究员分别接受了孙家栋院士颁发的“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分析中心”牌匾及“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跟踪站”牌匾,标志着测地所进入了中国北斗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等四个导航系统研究领域的前沿,成为了第一批中国全球导航(包括北斗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官方授权单位,这也是对测地所多年在导航系统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的高度肯定。
袁运斌研究员(左起第三位)代表测地所接受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分析中心匾牌
彭碧波研究员(左起第二位)代表测地所接受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跟踪站匾牌